


医疗机构中再污染的风险和预防
再污染是指表面或物体在清洁或消毒后暴露于污染物的过程。这种情况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污染源,或间接接触先前接触过污染物的表面或物体而发生。再污染可能是医疗机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感染风险很高,而且再污染的后果可能很严重。再污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包括: 1。人体接触:医护人员或访客可能会无意中将污染物带入他们接触的表面或物体上。
2。设备和用品:医疗设备和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病原体污染,然后可能会再次污染它们接触的表面或物体。
3。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沉积在表面或物体上,成为再污染的来源。
4。受污染的清洁溶液:未正确消毒的清洁溶液可能会将污染物引入表面或物体上。
5。个人防护装备 (PPE) 不足:未穿戴适当 PPE 的医护人员可能会通过皮肤和衣服将污染物带入表面或物体。为防止再次污染,医疗机构应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1. 适当的手部卫生: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或受污染的表面后。
2。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PPE):护理传染病患者时,医护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手套和防护服。
3。适当的清洁和消毒:每次使用后应使用 EPA 注册的消毒剂彻底清洁和消毒表面和物体,这些消毒剂可有效对抗多种病原体。
4。使用紫外线 (UV) 光:紫外线可用于增强消毒效果,特别是在存在再污染问题的区域。
5。正确处置受污染的材料:应妥善处置受污染的材料,例如脏床单和垃圾,以防止再次污染。
6。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感染控制实践教育和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再污染的风险并知道如何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