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行为经济学:偏见、启发法和推动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子领域,它结合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见解来理解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个人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或符合自己的最佳利益,以及外部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经济学是由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等研究人员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他们挑战了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包括: 1.启发式:简化决策但可能导致次优结果的心理捷径。例子包括锚定(过于依赖初始信息)和框架效应(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
2。偏见:可能影响决策的系统性思维错误。例子包括确认偏差(选择性地寻求确认先前存在的信念的信息)和损失厌恶(过分强调决策的潜在损失而不是收益)。
3。框架效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会影响决策。例如,描述为“90% 不含脂肪”的产品可能比描述为“10% 脂肪”的产品更有吸引力。
4。助推: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可以以可预测的方式影响行为。示例包括默认选项(例如自动将员工纳入退休储蓄计划)和视觉提示(例如将更健康的食物选项放在视线高度)。
5。前景理论:一种行为经济模型,描述人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下做出决策,这会导致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
6。时间不一致:人们倾向于根据决策的时间范围做出不同的决策。例如,某人可能更愿意在短期内承担风险,但从长远来看更厌恶风险。
7。社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的方式。例子包括社会规范(群体行为的感知标准)和同伴压力。
8。情绪: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例如恐惧或贪婪如何影响财务选择。
9。认知失调:当我们持有相互冲突的信念或价值观时可能会出现不适,这可能会导致我们行为的改变。
10。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有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力可能会被耗尽,从而导致冲动的决定。通过了解这些偏见和启发,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可以设计政策和产品,“推动”人们走向更好的方向的选择而不限制他们的选择自由。